2013年3月由云南省茶業協會組織云南農大、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有關專家到元陽縣、金平縣、紅河縣、屏邊縣、綠春縣、建水縣等六縣,開展了對古茶樹的野外實地調查,經過多次調查,明確了我州是茶樹起源地和茶樹多樣性分布的中心區。全州古茶樹代表群落地理位置分布于東經10151′~103°41′:北緯22°013°17′45°之間,海拔1350~2528米的北亞熱帶、暖溫帶。
茶樹資源水平分布廣,垂直跨度大,分布區生態環境、氣候類型復雜,具有茶組植物種和變種的多樣性,又是茶組原始種集中分布的地域,分布有大理茶、紫果茶、圓基茶、大廠茶、厚軸茶、廣南茶、廣西茶、瑪玉茶、底芋茶、哈尼茶、苦茶、普洱茶等多種茶種。
有古茶樹代表性群落15個,分布面積9800多畝,總分布面積5萬多畝,分布特點為“大分散”“小集中”,伴生于常綠闊葉林和灌木林中,全州分布有野生型茶種、過渡型茶種、栽培型茶種三大類茶樹品種,野生型茶種代表主要有厚軸茶(全州境內均有分布)、紫果茶(屏邊縣):過渡型茶種代表主要有大理茶(紅河縣)栽培型茶種代表主要有瑪玉茶(綠春縣),圓基茶(紅河縣)、苦茶(金平縣),普洱茶(全州境內均有分布)。
(二)栽培簡史
紅河州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綠春縣就有人工種植茶樹和加工的生產出現。紅河縣在清朝光緒十年已形成一定茶葉種植規模。清朝后期至民國期間,由于戰亂影響,茶葉生產萎縮。茶葉種植長期處于零星種植、生態型生產狀態,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后出現了兩次規模種植發展高潮,第一個發展高潮,即1973年至1978年間,開始大規模茶園建設,種植茶園13.5萬畝,初步形成紅河州的茶葉生產規模,1978年產量達到308噸:第二個發展高潮,即1985年至1989年間,由于茶葉流通體制改革,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全州茶葉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到1989年底茶園面積發展到17.1萬畝,產量2450噸,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得到了較快增長:到1992年才有恢復性發展,茶葉面積14.6萬畝,年產量達2510噸。
以后十幾年間茶葉的面積和產量直在14萬畝和3000噸左右徘徊2004年以來,為推進“綠色經濟強州”戰略目標的建設,州委、州政府把茶葉產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確定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作為解決紅河南部地區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柱產業加以培植,進行了規劃,出臺了政策,制定了措施,紅河州茶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整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2005年種植面積達19.6萬畝,產量達5000.2噸,創歷史新記錄。
(三)生產茶類:紅河州生產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和普洱茶。
(四)科技成果:1.高香曲含型茶葉開發研究;2.茶葉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研究;3.茶葉夏季低產茶園改造研究。
(五)其他:紅河州發現世界上最古老金花茶樹,2011年11月云南思茅茶樹良種場茶專家肖時英教授到大圍山自然保護區考查新近發現的金花茶古樹,該樹身高8米多,主干干最大直徑40厘米。該金花茶樹確實罕見,是目前國內外首例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金花茶樹,初步估計約有800~1000年樹齡。
大圍山這棵金花茶古樹具有很高的山茶科金花茶類研究價值,對促進紅河州金花茶種植拓展和產品開發有很大的幫助。目前,金花茶人工馴化種植在我州己獲得成功,并已生產出高檔金花茶膏和金花茶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本內容來自《云茶大典》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